理化性質
營養(yang) 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培養(yang) 24~48小時後,可形成直徑1mm 以上不規則的菌落,中心緊密,周邊疏鬆,似羽毛狀菌落,易在培養(yang) 基表麵遷徙擴散。在血液瓊脂平板上有明顯溶血環,在皰肉培養(yang) 基中培養(yang) ,肉湯渾濁,肉渣部分被消化,微變黑,產(chan) 生氣體(ti) ,生成甲基硫醇(有腐敗臭味)及硫化氫。一般不發酵糖類,能液化明膠,產(chan) 生硫化氫,形成吲哚,不能還原硝酸鹽為(wei) 亞(ya) 硝酸鹽。對蛋白質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體(ti) 抵抗力與(yu) 其他細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鍾。對青黴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芽孢分布
於(yu) 自然界中可由傷(shang) 口侵入人體(ti) ,發芽繁殖而致病,但破傷(shang) 風梭菌是厭氧菌,在一般傷(shang) 口中不能生長,傷(shang) 口的厭氧環境是破傷(shang) 風梭菌感染的重要條件。窄而深的傷(shang) 口(如剌傷(shang) ),有泥土或異物汙染,或大麵積創傷(shang) 、燒傷(shang) 、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或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厭氧環境,局部氧化還原電勢降低。有利於(yu) 破傷(shang) 風杆菌生長。破傷(shang) 風梭菌能產(chan) 生強烈的外毒素,即破傷(shang) 風痙攣毒素破傷(shang) 風。
臨(lin) 床知識
毒痙攣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tetanospasmin)或稱神經毒素(neurotoxin)。破傷(shang) 風毒痙攣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為(wei) 蛋白質,由十餘(yu) 種氨基酸組成不耐熱,可被腸道蛋白酶破壞,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體(ti) 內(nei) 的痙攣毒素是單一和一條多肽鏈,分子量15萬(wan) 。破傷(shang) 風毒素的毒性非常強烈,僅(jin) 次於(yu) 肉毒毒素。破傷(shang) 風梭菌沒有侵襲力,隻在汙染的局部組織中生長繁殖,一般不入血流。當局部產(chan) 生破傷(shang) 風痙攣毒素後,引起全身橫紋肌痙攣。毒素在局部產(chan) 生後,通過運動終板吸收,沿神經纖維間隙至脊髓前角神經細胞,上達腦幹,也可經淋巴吸收,通過血流到達中樞神經。毒素能與(yu) 神經組織中的神經節工苷脂結合,封閉了脊髓抑製性突觸末端,阻止釋放抑製衝(chong) 動的傳(chuan) 遞介質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從(cong) 而破壞上下神經原之間的正常抑製性衝(chong) 動的傳(chuan) 遞,導致超反射反應(興(xing) 奮性異常增高)和橫紋肌痙攣。破傷(shang) 風多見於(yu) 戰傷(shang) 。平時除創傷(shang) 感染外,分娩時斷臍不潔,手術器械滅菌不嚴(yan) ,均可引起發病。新生兒(er) 破傷(shang) 風(俗稱臍風)尤為(wei) 常見。破傷(shang) 風潛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長的達2個(ge) 月,平均7~14天。潛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發病早期有發熱、頭痛、不適、肌肉酸痛等前驅症狀,局部肌肉抽搐,出現張口困難,咀嚼肌痙攣,患者牙關(guan) 緊閉,呈苦笑麵容。繼而頸部、軀幹和四肢肌肉發生強直收縮,身體(ti) 呈角弓反張,麵部紫鉗、呼吸困難,zui後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約50%,孕婦,新生兒(er) 和老年人尤高。
氣性壞疽
是梭狀芽孢杆菌屬細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軟組織感染,多見於(yu) 軟組織嚴(yan) 重開放性損傷(shang) ,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豐(feng) 富部位的嚴(yan) 重創傷(shang) 後,潛伏期一般為(wei) 1—4日,也有短至6小時者。局部傷(shang) 口劇烈疼痛不能緩解,傷(shang) 口周圍水腫,初起皮膚蒼白發亮,隨後轉為(wei) 紫暗色,zui後變為(wei) 灰黑色,並出現有暗紅色液體(ti) 水皰,傷(shang) 口內(nei) 可流出帶有惡臭的漿液性或漿血性液體(ti) 。患者初、中期表現為(wei) 發熱,口渴,煩躁,全身不適感;後期則表現出極度虛弱,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高熱,出冷汗,脈數,呼吸急促,以後可出現譫妄,甚至昏迷,亦可出現黃疸和明顯貧血,血壓下降,嚴(yan) 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
氣性壞疽一經確診,應立即清除變色肌肉、異物,直到顏色正常、有出血的健康組織為(wei) 止。如果肢體(ti) 整個(ge) 筋膜腔的肌肉毀損嚴(yan) 重,有粉碎骨折和大血管損傷(shang) ,動脈搏動已消失,並有嚴(yan) 重毒血症時,應考慮作高位截肢術。患者還應嚴(yan) 格隔離,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