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ti) 腸道內(nei) 生活著多達1000多種共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遺傳(chuan) 信息的總和就稱為(wei) “微生物組”。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受到了人們(men) 的極大重視,甚至被稱為(wei) 是人體(ti) 的“第二基因組”。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將人體(ti) 腸道菌群與(yu) 疾病關(guan) 聯起來,例如自閉症、癌症和糖尿病等。
有研究者認為(wei) ,抗生素的使用會(hui) 嚴(yan) 重破壞微生物組,進而對人體(ti) 健康產(chan) 生可怕的影響。也有公司開始為(wei) 個(ge) 人提供微生物組的分析和解讀。此外,糞便移植也被提出用於(yu) 治療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
回顧之前的種種“組學”熱我們(men) 可以看到,技術進步賦予了人們(men) 分析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的能力,於(yu) 是便有大量研究將這些分子的狀態與(yu) 人體(ti) 健康起來。然而,這些研究的後續工作往往後繼無力,情況反而越來越複雜。因此,在微生物組紅得發紫的今天,多一點懷疑和批判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有沒有檢測到有意義(yi) 的差異?微生物組圖譜主要依賴16S rRNA分析,能提供門、屬、種的信息,但這種分類還不夠細。舉(ju) 例來說,有研究鑒定了與(yu) 糖尿病有關(guan) 的微生物組,是細菌不同門之間呈特定比例,這未免太過於(yu) 寬泛。這相當於(yu) 是認為(wei) 100隻鳥和25隻蝸牛組成的鳥舍等同於(yu) 有8條魚和2隻烏(wu) 賊的水箱,隻因為(wei) 鳥舍和水箱裏的脊椎動物和軟體(ti) 動物之比都是4:1。另外,就算是同一個(ge) 屬的微生物,所含基因也往往大相徑庭。
如今的技術其實可以做到更細致的分類,我們(men) 可以通過破譯“代謝網絡”來理解微生物組進行的生化反應,並在此基礎上鑒定對健康有影響的基因組合。不過這就要求研究者對整個(ge) 網絡有一個(ge) 透徹的了解。
研究是否明確了因果關(guan) 係?在鑒定疾病相關(guan) 微生物組時,我們(men) 需要確定這種關(guan) 係到底是不是因果關(guan) 係,因為(wei) 這種特別的微生物組有時可能隻是個(ge) 副產(chan) 物。
一項研究發現,住在養(yang) 老院裏的老人微生物組與(yu) 住在社區裏的老人不同,而且這種差異與(yu) 體(ti) 質強弱。作者在考慮了多種因素後指出,飲食能夠改變微生物組進而影響健康狀況。這種結論的確與(yu) 數據相符,但研究者卻沒能反向證明這樣的因果關(guan) 係。因為(wei) 可能影響微生物組的因素很多,比如免疫係統比較不活躍,消化能力較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