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多地“異味水”地方檢測“達標”分析稱號稱“zui嚴(yan) ”的執行走樣據新華社電據媒體(ti) 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全國已曝出十餘(yu) 起自來水異味事件,而其中有多數“問題水”經當地機構檢測認定“水質達標”,一些水務……
多地“異味水”地方檢測“達標”分析稱號稱“zui嚴(yan) ”的執行走樣
據新華社電據媒體(ti) 統計,自今年1月以來,全國已曝出十餘(yu) 起自來水異味事件,而其中有多數“問題水”經當地機構檢測認定“水質達標”,一些水務部門甚至拍胸脯告知民眾(zhong) “可放心飲用”。這讓許多人心生疑惑:僅(jin) 憑直接感官就能發現異味的自來水,何以經過科學檢測後卻“沒了問題”?
檢測結果被頻頻“打臉”
據了解,我國從(cong) 2012年7月起開始執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測指標達106項,與(yu) 世界zui嚴(yan) 的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標準中規定“生活飲用水的感官性狀要良好”,在“臭和味”一項中更明確要求“無異臭、異味”。作為(wei) 強製性標準,這意味著106項指標中任意一項不合格都代表水質有問題,當然也包括“異味”在內(nei) 。而被普遍反映有異味的“問題水”被檢測為(wei) “合格”,這究竟是由於(yu) 公眾(zhong) 的嗅覺“集體(ti) 失靈”,還是相關(guan) 機構“選擇性失明”,答案不言自明。
值得警惕的是,有多起異味事件中被迅速認定“合格”的“問題水”經後續調查發現了大問題。不久前蘭(lan) 州自來水異味起初被認定“水質達標”,而後則查明是因水廠進水氨氮濃度偏高。去年杭州自來水四度出現異味,多次檢測也均報告“沒問題”,直到今年1月終被確認是受低毒性化學品鄰叔丁基苯酚汙染所致。
號稱“合格”的檢測結果被頻頻“打臉”,相關(guan) 機構自然會(hui) 被公眾(zhong) 質疑檢測能力及動機,從(cong) 而失去公信力。然而有了前車之鑒,卻依然有地方部門一遇上“異味”就立刻表態“沒問題”。
對不屑一顧
新華社昨日刊發評論稱,缺乏全麵調查就急著宣稱“水質無恙”,與(yu) 其說是在安撫公眾(zhong) 情緒,倒不如說更像是要撇清關(guan) 係。一些部門為(wei) 了逃避責任,不惜“睜眼說瞎話”、把“異味水”認可為(wei) “達標水”,既暴露了對於(yu) 的不屑一顧,更暴露了對民生問題的公然漠視。
之所以會(hui) 誕生這些“睜眼瞎”,一方麵由於(yu) 這份標準在許多執行環節落實不到位,相關(guan) 部門對此不夠重視,許多地方的水檢測與(yu) 處理工藝甚至都沒有進行相應的升級。另一方麵,國家對於(yu) 該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管也不夠到位,缺乏配套的懲罰製度,這也令一些部門對標準缺乏敬畏之心。再加上水質監測多由水務部門自檢自測,往往難以保證透明和公正。
鏈接“異味水”事件
2013年,杭州自來水四度出現異味,水務集團一度強調“杭州水質是安全的”,直到今年1月有關(guan) 部門才基本認定,引起異味的主要物質是低毒性有機化合物鄰叔丁基苯酚。
今年1月初,山東(dong) 濟南花園路某小區居民反映自來水呈濃稠乳白色,靜置後水質發黃。當地水務集團調查後稱,由於(yu) 自來水中溶入空氣及水管內(nei) 鏽蝕作用,看起來乳白色和發黃不影響水質。
2月20日,上海崇明縣多鎮居民反映自來水發黃、有異味。崇明縣政府隨後解釋稱“因長江口鹹潮入侵影響水質”。直至22日,崇明縣水務局才表示異味是因當地水廠取水口水源中的苯酚含量超標所致。
2月底,江蘇無錫某小區業(ye) 主反映小區內(nei) 自來水異味已持續兩(liang) 個(ge) 多月,用以洗滌後衣物會(hui) 明顯發臭,無錫市自來水公司及疾控中心對水質進行了檢測,均表示水質無大礙。
3月6日,蘭(lan) 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7日,蘭(lan) 州市環保部門和供水企業(ye) 公布監測數據,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數日後相關(guan) 部門才披露,水出現異味是因氨氮值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