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的宋爾衛(Erwei So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主要從(cong) 事乳腺癌早期診斷,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對家族性乳腺癌和血清蛋白指紋圖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以及乳腺癌的微創治療和生物治療,包括RNA幹擾療法等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wei) “2003年度世界科技突破”代表性成果。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雜誌發表研究zui日發現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間充質樣癌細胞與(yu) 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之間形成的一個(ge) 正反饋環在乳腺癌轉移中起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12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誌上。
乳腺癌是我國婦女死亡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轉移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對於(yu) 乳腺癌轉移主要依靠放療和化療,但經過多個(ge) 療程的化療、放療後乳腺癌仍然可能複發轉移。針對乳腺癌轉移的治療成為(wei) 了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重要環節。
上皮—間質轉化(EMT)在惡性腫瘤轉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關(guan) 注。為(wei) 了實現轉移,癌細胞必須經曆表型轉變,通過EMT過程從(cong) 貼壁依賴性細胞轉變為(wei) 移動細胞。研究表明,EMT標記物表達在個(ge) 體(ti) 和群體(ti) 水平都與(yu) 乳腺癌預後不良相關(guan) 。EMT過程對腫瘤的侵襲和轉移有重要的意義(yi) 。
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浸潤在實體(ti) 腫瘤中的巨噬細胞,屬於(yu) 細胞間質成分。乳腺癌是巨噬細胞浸潤程度zui高的惡性腫瘤之一,部分病例的巨噬細胞甚至占了腫瘤成分50%以上。近來的研究發現,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浸潤程度與(yu) 腫瘤轉移成正相關(guan) ,是乳腺癌獨立的預後因素。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經曆EMT的癌細胞和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在腫瘤的前緣區緊密相鄰,有可能兩(liang) 種細胞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隨後,他們(men) 在共培養(yang) 係統和人源小鼠中證實,間充質樣的癌細胞通過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巨噬細胞活化為(wei) 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樣表型。相應地,來自腫瘤相關(guan) 巨噬細胞細胞的CCL18誘導了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形成了一個(ge) 正反饋環。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GM-CSF和CCL18之間的這一正反饋環在乳腺癌轉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證實,抑製GM-CSF或CCL18可阻斷這一正反饋環,減少癌症轉移。在乳腺癌樣本中GM-CSF高水平表達與(yu) 更多的CCL18+巨噬細胞、癌細胞上皮-間質轉化、轉移增高及患者存活時間減少相關(g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