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研生試劑-新型低毒的近紅外Ag2S量子點製備成功
研生試劑-新型低毒的近紅外Ag2S量子點製備成功
更新時間:2013-12-19   點擊次數:1080次


試想一下在醫院進行常規查體(ti) 時的情景:首先,喝下一種含有被稱為(wei) “量子點"的納米顆粒液體(ti) ,接著醫生會(hui) 讓你慢慢走過一個(ge) 通道,這時激光束對全身進行掃描。在通道的另一端,計算機自動生成三維圖像。根據這些圖像,醫生會(hui) 告訴你在你的體(ti) 內(nei) 有無腫瘤細胞以及腫瘤細胞的定位。這些好像是隻有在《特種*》或《阿凡達》這樣的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但是請不要吃驚,這或許就是你在不久的將來可以享受的“量子點"熒光成像檢測技術。

  到目前為(wei) 止,活體(ti) 熒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熒光蛋白標記、熒光染料標記和量子點標記。相比較而言,量子點作為(wei) 一種新型的納米熒光探針,具有激發光譜寬、熒光發射光譜窄、熒光光譜可調、量子產(chan) 率高、光化學穩定性高和不易分解等諸多優(you) 點。

  由於(yu) 不同波長的組織穿透力不同,血紅蛋白、脂肪和水對近紅外波長的吸收保持在一個(ge) 比較低的水平。因此,對活體(ti) 成像而言,選擇激發和發射光譜位於(yu) 近紅外光區的熒光標記方法,將有利於(yu) 活體(ti) 的光學成像,特別是深層組織的熒光成像(Nature Method, 2005, 2: 12;Science, 2009, 324: 804)。因此,低生物毒性的近紅外量子點對於(yu) 活體(ti) 熒光成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zui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yu) 納米仿生研究所王強斌課題組在上通過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Ag(DDTC))為(wei) 原料製備出了尺寸均勻的、大小為(wei) 10 nm左右的單分散性Ag2S近紅外量子點。相比較目前的含有鉛、鎘或汞等元素的近紅外量子點,Ag2S量子點具有毒性較低的優(you) 點。光譜研究結果表明該Ag2S量子點在785 nm的激發條件下,在1058 nm附近出現一個(ge) 半峰寬僅(jin) 為(wei) 21 nm左右的熒光光譜。鑒於(yu) 該Ag2S量子點的發現對於(yu) 活體(ti) 深層組織熒光成像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yi) ,本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 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zhuan) 家局創新團隊合作夥(huo) 伴計劃以及蘇州科技局的支持。

 

推薦收藏該企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