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條件財務司組織我國科學家、學者會(hui) 聚北京,深入研討科學儀(yi) 器自主創新具體(ti) 內(nei) 容,凝練“十一五”期間我國科學儀(yi) 器設備工作重點,以便完善《“十一五”科學儀(yi) 器設備研究開發規劃》。金國藩、劉光鼎、汪爾康、姚駿恩、張玉奎等院士和專(zhuan) 家共2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hui) 。
與(yu) 會(hui) 科學家指出,科學儀(yi) 器設備是測試方法、技術等科技知識的物化,是人們(men) 認識世界、對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測量與(yu) 控製的基礎手段,既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現代產(chan) 業(ye) 和信息產(chan) 業(ye) 的源頭和組成部分。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可以說,誰掌握了的科學儀(yi) 器設備,誰就有了科技發展的優(you) 先權、人民健康的保障權、經濟交往中商業(ye) 標準的製定權以及控製突發事件的主動權。
但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科學活動中,許多實驗室裏擺放的基本都是從(cong) 國外進口的實驗設備,使科學家們(men) 的思想和行動受到他國儀(yi) 器設備的限製。在我國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中,有60%是用於(yu) 進口設備的,其中很大部分是關(guan) 鍵的儀(yi) 器。以分析檢測儀(yi) 器為(wei) 例,技術密集的儀(yi) 器設備,如色譜-質譜儀(yi) 、核磁波譜儀(yi) 、等離子質譜儀(yi) 、電子能譜儀(yi) 、透射和掃描電鏡、自動生化分析儀(yi) 和核酸測序儀(yi) 等,*依賴進口。進口分析儀(yi) 器總額從(cong) 2001年的9億(yi) 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16.13億(yi) 美元,2004年已突破20億(yi) 美元,且每年仍以約30%的速度繼續攀升。在生物醫學儀(yi) 器方麵,我國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則更為(wei) 嚴(yan) 重。
為(wei) 此,2005年1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向有關(guan) 部門遞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報告——《關(guan) 於(yu) 大力加強我國科學儀(yi) 器自主和產(chan) 業(ye) 化能力 實施“張衡工程”的建議》。這份報告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值此落實全國科技大會(hui) 精神、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規劃之際,科技部條件財務司繼今年年初向社會(hui) 廣泛征集“十一五”科學儀(yi) 器設備研究開發建議之後,又組織召開此次會(hui) 議。